时间:2013-12-02
11月30日,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办、《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协办的第13届国家安全论坛在学术交流中心举行。来自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军队院校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第13届国家安全论坛现场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享安全与全球治理”,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刘慧教授首先代表国际关系学院致辞并向与会代表致以衷心感谢和热烈欢迎。刘慧书记指出,选择“共享安全与全球治理”作为本届论坛的主题主要原因就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共享安全”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共同的诉求和理想。2013年是国家安全理论研究的黄金之年,主要表现为国际形势正在发生自冷战以来极为深刻的复杂变化,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的安全理论研究也面临着新的任务,因此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全力开展国家安全理论的研究。
在主旨发言阶段,浙江大学非传统安全与和平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余潇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教授、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李绍先研究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全球治理中心主任王毅研究员分别就“共享安全:非传统安全研究的中国视域”、“中美关系新特点”、“中东局势动荡的两个深层次因素”、“当前国际安全形势及中国面临的安全困境”等重大议题进行了主题讲演。几位学者指出,共享安全是积极安全的一种表现模式,体现了中国思想的历史传承;中美之间具有主体特性、时代特性和双边特性等三种特性,因此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前景是较为乐观的;影响当前中东局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二是地缘政治上的失衡状态;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各种非传统安全问题突显,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安全困境问题。
在分组讨论阶段,与会的专家学者根据本次会议的主题,分别就全球安全形势评估与展望、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海疆安全与国家权益维护、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理论探讨、新型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反恐与国际安全、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非传统安全:信息与文化安全等八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针对这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各位学者在讨论过程中展开了思想上的碰撞与交锋,各位代表的主张和观点,对于启迪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一组:全球安全形势评估与展望
第二组:国际安全与全球治理
第三组:海疆安全与国家权益维护
第四组: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理论探讨
第五组:新型大国关系与国际安全
第六组:反恐与国际安全
第七组:非传统安全·世界与中国
第八组:非传统安全·信息与文化安全
在点评与交流阶段,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系王正毅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讨论主题体现了中西方研究话语的一致性以及安全合作必须要与经济增长相结合。尤其重要的一点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界在讨论具体事例的时候一定要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沱生对国家安全委员会成立的背景进行了介绍,认为当前大国的竞争不仅仅只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决策机制之间的竞争。国家安全委员会在成立之后能够起到协调各部门的作用,这对党中央更好地协调、咨询、执行相关方面的决策将会非常重要。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刘中民认为,对于未来的中国中东外交来说主要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如何区分阿拉伯国家的多样性,二是如何面对外交主体多元化和夯实社会基础等问题。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指出,随着中美国综合实力差距的接近,如何处理两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将是需要我们讨论的重大问题,而全球治理相互依存度的提升意味着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越来越多,这需要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进行合作。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这三点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的国家利益,发展利益是主权利益与安全利益的基础,是解决我们问题的关键。
会议由国际关系学院校长陶坚教授作总结。陶坚校长指出,对于此次会议的感受主要有两点。一是激情,本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各位与会代表在思想上的碰撞,这场头脑风暴是对大家思维创造力和潜力的一种激发,大家必须要对知识和思想抱有尊重和敬畏之心;二是批判的精神。在学术知识的殿堂上我们既是用批判的眼光在学习和审视别人的思想和成果,同时自己的思想和成果也在接受别人的批判和审视。这种批判的精神是作为一个大学或者建设新型智库所必备的品质之一。最后,陶坚校长代表学校为各位与会代表的到来、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以及《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前期准备工作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国家安全论坛由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办,从2001年到今已经举办了十三届。历届国家安全论坛均邀请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与会,主要就国际安全形势与热点问题进行研讨,搭建起国内国际战略、国家安全专家学者相互切磋与交流的平台。